竞彩足球比分

竞彩足球比分

首页动态
     
   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蕴含的“四重逻辑”
 
通讯员:曹延飞 王运来       责编:孙新华       审核:宋青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3-05-06 15:51:35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了“推动高校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当前,推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应注重其中蕴含的“四重逻辑”。

以“共同体构建的逻辑”完善治理体系

进一步强化政府举旗定向、统筹协调的作用。政府应从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入手,及时建立完善高等竞彩足球比分分类发展体系,引导高校学科专业合理布局。同时,积极发挥协调作用,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手段,推动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统计等多部门畅通信息共享途径,为教育领域和高校进行学科专业设置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结构性矛盾。

突出学科专业建设的专业性指导。学科专业的建设,归根到底是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领域的专业性问题。在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相关行业、产业领域专门委员会作用,加强与教育领域各类专门委员会的对话与合作,使其在建设规划、评价标准、资格认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指导性作用,积极引导不同类型学科专业分类发展、特色发展。

完善需求与供给对话机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人才培养供给的重要参考之一。但市场具有先天的逐利性和效率优先性特征,而教育具有公共性和滞后性特征,因此要培养满足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既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的逻辑行事,又不能对市场的呼声“置之不理”。教育部门既要充分利用市场对人才需求反应敏锐、直接的优势,又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同时,将市场信息及时融入学科专业设置规划、教育评价改革及相关政策制定中,推动政府、市场和高校在学科专业治理过程中的良性互动。

以“生态共建的逻辑”推动学科建设

继承和发扬中国特色学科文化生态。我国高等教育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积淀了深厚的富有行业底色和家国担当的学科文化。在学科知识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继承、融合、发展中国特色的学科文化,将是高等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知识生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知识生产为人才培养提供“原料”。从知识生产的价值来看,不管是打造高水平的学科团队,还是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抑或是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难题,都要释放学科的更大价值需要,将知识生产活动回归到创新型人才培养,通过知识本身、知识生产思维、方法的传播来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要。从知识生产的内容来看,每所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都在独特的优势领域有所积淀,因此对于生产哪些知识、发展哪些学科,高校不应从“0”开始,而应该基于学科内外部环境变化情况,围绕特色优势领域促进交叉融合,进而发展新的领域。最后,从知识生产的主体来看,当学科间的边界日趋模糊,学科建设离不开竞彩足球比分教师依托学科组织开展的知识生产活动,也离不开产业中专业人才对应用信息和实践知识的分享。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人员交流、协同合作等形式,推动学科建设满足并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以“供需兼顾的逻辑”推动专业建设

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建设的价值目标。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背景下,专业设置更多的是要回应社会对高质量专业教育的关切。确立高质量的专业建设目标,一方面需要瞄准经济社会中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及时回应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从知识体系、建设模式等方面持续优化专业建设内涵;另一方面,也要围绕学生的可持续成长需求,根据不同的培养定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凸显专业育人的核心使命。

以科学规划为遵循优化专业供给。为确保专业建设的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在专业设置、专业调整、示范建设等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仍存在同质化、盲目追热门等现象,进而产生了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结构性失衡等问题。为此,在专业设置方面需要在竞彩足球比分总体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新需要,结合竞彩足球比分实际情况,推动学科专业布局的研究和规划,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以全过程质量管理保障专业建设质量。高校应肩负起专业建设质量保障的主体责任,同时不断强化第三方专业机构和市场主体在专业质量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就业环节和用人市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常态化反馈机制,推动专业设置、培养过程等环节的系统优化,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闭环管理。

以“素质培养的逻辑”推动课程建设

构建开放灵活的课程体系。高校应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围绕人才素质培养建立有针对性的课程研究团队,加快推动以知识传播为主的课程体系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转变。当前随着以知识图谱、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的兴起,未来的课程内容将在信息技术的催化下,朝着经典知识、时代信息与个体经验联合建构的方向发展,传统以教材为基础的课程将受到重大挑战。

丰富课程的实施形式。高校可以积极推动以产业学院为代表的“有组织”合作平台建设,打通产业与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师资、知识、方法、资源等要素的高水平共享。在继续开展线上线下示范课程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示范资源的共享力度,通过信息化手段缩小校际优质教育资源鸿沟。同时,为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要,还可以打造统一的泛在学习平台,通过区块链等技术推动在线学习的学分记录与互认。

完善课程评价机制。高校要努力推动更加开放的课程评价机制建设,在传统以学生、同行、教育专家为主的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基础上,通过平台建设积极吸纳行业专业人士,参与从课程开发到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评价,推动课程评价从评教学质量、学习成绩,向评学生成长、能力提升转变。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5月1日第03版,详情请点击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5/01/content_623413.htm?div=-1



 
来源:中国教育报         

copyrigh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竞彩足球比分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希望大道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建军东路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邮编:224051                  电话:+86-515-8816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