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丽明,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长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高等教育应当认清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立足新时代,勇担新使命
当前我们正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节点上,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迫切需要通过体系变革加快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展望新时代的新文科建设,应当秉承“引领”替代“适应”的理念,由“被动满足”需求转为“主动引领”发展,不断迭代更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理念、精神品格、建设路径等支撑。
第一,新科技革命与文科融合化。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 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对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催生交叉新专业,促进开设新课程,探索育人新模式,且推动现有专业升级改造。同时,科技进步不断创造着研究学习的新方法新手段,新科技发展和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引发着新的研究课题,不仅促进自然科学进步,也促进文科学术视野的拓展和思维范式的变化,推动文科研究内容与方法的融合创新。“新文科”之新首先在于新科技发展与文科融合引致的文科新增长点和传统文科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换代。因此,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只有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多学科知识,促进学科融合、科技融合,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二,历史新节点与文科新使命。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时间节点,传承文化根脉,创新文化发展,树牢文化自信,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交融是文科的新使命,即文科的时代性要求。而培养研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任的人才,需要文科教育有新作为新气象。如何着力培养基础扎实、通古博今、创新力强的中国文化研究人才,以承担创新性发展职责;如何着力培养知识广博、通晓中外的跨文化研究与传播人才,以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交融;如何着力培养知识复合、创造力和实践力强的文化创意人才,以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如何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高质量通识教育,树牢全民族文化自信等,都值得深思和探索。
第三,进入新时代与文科中国化。首先,文科中国化需要正视教育教学内容中国化问题。如何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特点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如何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如何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着力凝练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充分展现中国学术话语的特色和优势,是新文科建设应该着力研究和破解的问题。其次,文科中国化需要正视培养目标和方法适应中国未来需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文科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专业点规模和招生数量激增,对满足社会的文科人才需求贡献良多,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要真正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引领性人才,文科教育就要着力突破瓶颈,迈出新的改革步伐。
第四,全球新格局和文科国际化。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着力提高文科专业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和全球就业能力,培养更多代表中国立场、富有家国情怀的国家急需人才,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是全球新格局对文科发展的新要求。
二、贯彻新理念,构建新体系
近年来,高等教育积极回应新要求、勇于担当新使命,聚焦文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思想认识、扎实开展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实践路径,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
第一,开创理论研究新局面。在新时代背景下,全国各领域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跟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深刻理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文科教育创新的新要求,围绕“什么是新文科、为什么建设新文科、如何建设新文科”开展了全面系统研究,深化了对新文科的内涵与特征、新文科建设必要性、理论探索和实践路径等方面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一批体现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经验的重要理论成果。坚持以项目实施带动改革实践,创办《新文科教育研究》《新文科理论与实践》期刊,打造新文科理论阵地,刊载新文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推动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第二,抓好人才培养新基建。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提出,新文科建设要抓好“三大抓手”“四大讲堂”,坚持项目牵引,促进文科教育创新发展。围绕会议精神,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教指委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高起点布局基础学科专业和交叉学科专业,持续抓好专业质量、课程质量、教材质量、技术水平、教师队伍、质量文化、规划总结“七大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19至2021年,76个新专业列入《普通高等竞彩足球比分本科专业目录》名单,其中新增文科专业种类32个,占比42.1%。认定3248个文科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1926门文科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着力加强文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国家急需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深化学科融合、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人文社科+X”等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新路径,创新优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方案,超常规培养文科创新拔尖人才。
第三,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统筹规划,充分整合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和创新要素,强化政教科教产教协同育人,通过联合培养、互聘导师、协同科研、共建基地等方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途径,加强校际合作、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深入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广泛搭建多方协同育人平台,有力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融合,推动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加快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的协同育人发展新格局。同时,立足新发展格局,探索建立国际交流合作发展新机制,主动链接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强化国际合作育人,为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第四,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牵引,创新选才机制、个性化育人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强化政策支撑,促进新文科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尤其在师资配备、参与科研、国际交流、评价考核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良生态和强力保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汇聚文科教育创新发展合力,统筹推动新文科建设。着力建设一支既精于传道授业解惑又润己泽人的“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教师队伍,通过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国内外研修等多元培训形式,不断提升教师综合业务能力;同时,努力打破固有的学科领域界限,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团队,培育适应新文科发展的教师队伍。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和培养成效长期跟踪评价反馈机制,并将评价结果运用到新文科建设培养目标、方案和实现过程的持续改进中,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闭环评价与改进系统。
第五,搭建公共服务新平台。2020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依托山东大学设立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承担新文科建设的理论与政策研究、项目管理、信息服务和师资培训等职能,中心主动担承新时代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新使命,构建了“一会一论坛、一刊一报告、一号一平台”的“六个一”工作体系,努力服务全国新文科建设。创办新文科期刊,建设新文科官方网站,推出“全国新文科”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打造集期刊、年报、公众号、网站于一体的交流宣传阵地。
三、奋进新征程,展现新作为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新文科建设应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勇闯新路,再谱新篇。
第一,新文科建设要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处在历史新节点,新文科要守正创新,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支撑引领中国国家治理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对其进行社会科学化处理和冶炼,使其精华进入现代知识体系和现代思想体系中,为治国理政提供更多借鉴与参考。坚持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现实、中国学术的视角,准确把握当代中国话语的特殊国际语境、时代特征、行为原则,推动合作共赢,开创世界未来发展良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的维度中发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为国家硬实力建设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二,新文科建设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新文科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创新发展的新形式,是系统性和专业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继承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新文科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现实,扎根中国大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新理论,着力凝练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形成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快构建有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
第三,新文科建设要进一步推进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新文科建设的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所在。新文科建设需要针对问题更新逻辑链条、重建新视角、新范式和新方法,进一步拓展传统文科的外延,全面优化文科学科专业体系,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夯实基础学科,带动传统文科的转型升级,扶持加强战略急需的冷门绝学和边缘学科,发展新兴学科,超越学科和专业设置的条状分割状态,最大化地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由单一学科专业向跨学科、跨专业转型,在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中体现文科发展的引领性,服务于国家的战略部署和方略谋划。
要切实推进课程提质,适应时代需求和特点,组建新课程模块,着力打造一流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一批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文科人才培养规律的实验、实践课程;着力打造线下、线上、混合式、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五类“金课”,将“四大讲堂”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实践中,切实提高课程质量和学习成效。精心编写新教材,着力建设一批适应时代需求,体现中国特色、专业特色的文科教材及新形态教材。要勇于突破常规,建立横向多学科交叉、纵向本硕博贯通的高层次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大力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新路径,实现特色培养、创新培养、扎实培养。
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教育深度融合,持续推动教育教学的理念变革、体系变革、方法变革、实践变革,形成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教学新范式,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持。
文章来源:江苏高等教育网2022年8月24日,详情请点击http://www.jsgjxh.cn/newsview/27834